国有企业如何“瘦身健体”?

2017年4月27日

国有企业有时亦称为“共和国长子”,反映了过去几十年其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过,正如李克强总理去年所强调,这些企业现在需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出版《中国现代化:制度建设投资》的书中强调,国企改革确实是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中国需要加快改革步伐,提高增长潜力,控制企业债务膨胀所带来的风险。初步研究显示,推进国企改革可以使中国的产出在十年间提高3 - 9个百分点。

政府也认识到,必须推进改革,提高国企效率,同时为私营部门繁荣创造空间。最近闭幕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呼吁推进国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国企的重要性?

有分析人士认为,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已不再发挥重要作用,指出阿里巴巴和腾讯等私营企业已成为技术巨头,小企业也纷纷涌现。的确,国有企业在总增加值和就业中所占比例已经明显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40%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0%

然而,在上交所挂牌上市的公司中,按市值计算最大的十家企业中仍有八家是国有企业。目前全国共有大约167,000家中央或地方非金融国企。

这些企业继续掌握着大量资源:它们占银行信贷的一半以上,占企业债务总额大约60%左右。国企的生产效益往往低于私营企业,在僵尸企业(没有生存能力,但仍靠信贷和其他支持为继)以及煤炭和钢铁等产能过剩部门中,很多仍是国有企业。

诚然,生产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国企所负担的非商业职能,例如,执行国家发展战略,熨平商业周期,提供学校和医院等福利,或作为保底雇主。

但土地赠与或无偿使用也使国企享有重要的隐性支持;另外一些国企还受益于市场保护。这些扭曲除了导致资源分配不当外,还使私营企业难以在公平环境下参与竞争。

国家出台的重大政策和改革文件,包括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都将国企改革列为重点。目前的提议旨在提高国企的效率,逐步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为了解决国企高杠杆问题,无生存能力的僵尸企业将会退出市场,而由国家主导的上游行业的过剩产能将被逐步削减。


进展迟缓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企改革进展迟缓。一部分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另外也是由于改革的范围目前主要集中在国企合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在市场和国家的定位上存在很多不明确的地方。例如,深化改革不仅强调市场发挥更大约束作用,也强调在国企中加强党的领导地位。这可能导致目标冲突,限制了提质增效的全局。

成功改革的关键要素

综合国企改革需要力求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

  • 处理过度债务;
  • 将新的资源引向效益最高的地方;
  • 为国企和其他私营和外国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改革的关键要素应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重组暂时有困难但基础健全的企业,并清出无生存能力的企业。应重点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实施业务重组,通过对一些严重亏损的负债企业试点采取公开明确的措施来启动重组。非核心目标(如社会职能)应转移到相关的政府预算。政府预算支持可以对地方安全网起到补充作用,帮助重新培训和安置下岗工人。

预算硬约束。应提高对债务违约的容忍度,逐步取消隐性支持(如信贷及要素投入)。另外,应将损失谨慎地分配到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这将逐步改善市场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取消隐性支持不仅有助于解决债务过度问题,而且可以提高新增信贷分配的效率。将更大一部分国企利润转移到政府预算(目标是到2020年转移30%,而目前尚未实现此目标的一半),并将部分国有资本(股权)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将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降低准入壁垒,逐步取消给予国企特权的限制规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促进竞争:允许私营或外国企业进入国家主导的服务行业,如物流、医疗和通讯(目前比经合组织市场更具限制性),打破由行政所造成的垄断,以及促进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推进配套改革,包括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使公共服务不受户籍所限;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以及建立国企破产和处置框架。应通过财政改革,对社保等福利制度进行全国统筹,并调整中央地方事权财权关系,这有助于解决国企在提供社会职能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尽管带来了失业率及坏账率的短暂上升,中国在90年代末实施大刀阔斧的国企改革为经济强劲增长创造了丰厚条件。现在,应该让这些长子进一步瘦身健体,创造更有利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