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组织概览》杂志 : 亚洲:企稳且表现好于其他地区
2015年5月6日
- 亚太地区的经济前景强健而稳定,仍引领全球增长
- 潜在增长下降,与信贷有关的脆弱性上升继续带来风险
- 政策仍应重在提高抗冲击能力
根据基金组织《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亚太地区的增长仍将快于世界其他地区,预计2015年将保持在5.6%的稳定水平,2016年将略微减慢至5.5%。
经济健康检查
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将受国内需求驱动,并得到健康的劳动力市场、低利率以及近期油价下跌的支撑。报告作者指出,全球复苏虽然温和且不均衡,但将继续支持亚洲的出口。
地区内各经济体的表现参差不齐
预计亚太地区各经济体的表现参差不齐。中国经济正放慢到更可持续的增长速度——2015年GDP将增长6.8%,2016年将增长6.3%。日本今年的增长将加快到1.0%,明年将升至1.2%。
预计今明两年印度的增长率将升到7.5%,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中,马来西亚的增长预计将放缓,而菲律宾的增长会加快。总的来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亚洲具有积极的净影响,尽管几个大宗商品出口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西兰)将受到不利影响。
亚洲仍将引领全球增长,即使潜在增长(“经济限速”)可能会下降(图1)。亚洲在全球产出中所占比例接近40%,但对全球增长的贡献接近三分之二。生产力增长放慢、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以及基础设施瓶颈将导致亚洲的潜在增长减缓,尽管如此,亚洲在中期内将继续引领全球增长。
风险偏向下行
报告指出,亚太地区的经济前景可能受到不利事件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增长速度可能低于当前的预期,这会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影响到该地区其他经济体乃至全球经济。
债务水平(包括外币债务)近年来迅速上升,亚洲目前更易受到金融市场冲击的影响。美元持续走强将提高偿债成本,可能会抑制需求。
主要储备货币的币值大幅波动可能造成金融稳定与竞争力之间的矛盾,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在能源价格下跌的环境下,亚洲若支出更多石油进口成本节余,则经济增长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提高抗冲击能力和经济增长的政策
亚洲多数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实施了基本适当的利率和财政政策,但在一些国家,金融波动再度加剧的风险表明可能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收紧货币政策。报告作者指出,保持灵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便有效管理总需求,这在今后仍然十分重要。
报告作者指出,石油价格的下跌为旨在削减能源补贴的进一步财政改革提供了机会,马来西亚、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经采取有关措施。
应继续通过金融和宏观审慎政策解决金融部门风险。这对于提高抗冲击能力以及控制因金融条件变化和资本流动波动而积累起来的系统性风险尤为重要。
随着全球金融条件对发达经济体不同的货币政策作出调整,灵活的汇率仍应发挥吸收冲击的作用。应允许汇率对国际收支流动作出调整,同时外汇干预应继续作为解决无序市场状况的手段。
基金组织的《地区经济展望》呼吁该地区各经济体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报告指出,结构性改革除了能提高生产能力外,还有助于经济增长朝着消费方面进行再平衡调整,这对于包括中国和韩国在内的一些主要亚洲经济体而言仍是一项优先任务。
总需求相对疲软的经济体(如韩国和泰国)在实施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还应采取临时性宏观经济刺激,以缓解通缩风险。主要的改革领域包括,国有企业和金融开放(中国),提高服务业生产力和劳动力参与率(日本),解决供给瓶颈(印度、东盟、前沿经济体和小国)。
贸易和金融在亚洲的作用
《地区经济展望》还在两份背景研究中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在亚洲贸易和地区内金融一体化中的作用。
全球价值链的扩张在亚洲特别是新兴亚洲十分显著。此外,亚洲新兴经济体已更多地转向上游产业(即向其他国家提供中间投入)而非下游产业(即加工来自上游国家的投入),在全球价值链相关增加值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份额。
全球价值链的提升改变了贸易量对汇率变化的反应程度。通过采用一种针对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作出调整的新的衡量方法,该研究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出口和进口都对实际汇率贬值作出正向反应,居于上游(下游)地位往往会加剧(削弱)这种影响。
跨境金融交易有限
金融一体化研究发现,跨境证券投资和银行债权的约20%-30%发生在地区内,大大低于地区内贸易在总贸易中所占比例。
本国偏向(更多投资于本国而非境外的倾向)在亚洲特别显著,从而限制了地区内和地区外的跨境金融交易。
分析显示,金融一体化会提高金融体系的规模和复杂性以及贸易一体化程度。但是,对持有国外资产的限制、外资银行准入壁垒以及监管和体制质量的差异会阻碍金融一体化。
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和贸易联系,包括通过进一步协调监管,将能促进该地区内部的金融一体化,从而可能增强亚洲大规模储蓄资金的调动。